最新資訊
LATEST NEWS
LATEST NEWS
從事企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CMMM?評估工作以來,接觸了很多企業對智能制造的看法,特別是經歷了一些評估活動,對我的觸動很大,在此與大家分享下體會,也與各位CMMM?評估師共勉。
一家美資企業申請CMMM?三級評估,該企業在全球擁有多個研發制造基地。企業初次對接,由我去了解下企業智能制造整體水平。在走訪機加工車間時,員工講解目前應用的設備遠程智能化診斷系統,通過機床的負荷電流和震動診斷儀檢測設備健康狀態,以及設備維保提醒、設備OEE與主軸負載分析。
我感觸最大的并不是系統的功能,而是企業人員介紹系統應用時的興奮表情,一種把自己工作成果呈現出來的喜悅。我當時很好奇的問“您是企業IT人員么?”。他說,“不是,我是這個車間的技術主管”。我接著問,“這系統是哪家供應商開發的”,他自豪的說“這是我們自己摸索研發的”。后面企業的走訪介紹,我同樣感受到了不同部門員工們的激情。幾個月后企業以高分通過了CMMM?三級評估。
而令我更為驚訝的是,此次評估的發起人,公司的總經理,平時的業務工作非常繁忙,但在評估時,全程參與了每個能力子域的答辯活動,而且在企業已經評估獲證后,又來參加了我的CMMM?培訓班,繼續了解成熟度模型,他認為成熟度模型對企業很有價值,自己對數字化、智能化也很感興趣,愿意再抽出3天時間進行系統性學習。
體 會企業智能制造建設不完全是乙方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職責,甲方企業員工的能動性發揮很強的作用。有價值的工業知識來自于一線員工的經驗與智慧積累,讓員工有足夠的參與度,保持對智能制造改造的熱愛。而在這背后,與企業推行智能制造的氛圍也有很大關系,企業的負責人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身體力行,參與智能制造的學習與應用。
一家民營企業申請二級評估,企業規模不是很大,由夫妻二人經營,先生主抓技術,女士主抓管理,兩位共同參與了CMMM?評估每個能力子域的評估答辯活動。
讓我最為驚訝的是,在信息系統相關功能演示環節,這位先生熟知系統中的每個功能,包括業務實現邏輯,甚至有些員工對系統不太熟悉、操作不對的時候,這位先生親自上前進行功能演示。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對自家信息系統如此了解。后來交流才知道,整個信息系統的構建,都是由這位先生一手策劃設計,并且將一些獨創的生產管理方法與業務流程固化到系統中,系統做到實用、好用。
提起評估,他興奮的說,“預評估結束以后,我讓每個部門負責人把評估老師提到的問題重新梳理了一遍,發現之前有些系統功能是有缺失的,員工會避開我設計的功能規則,如果不是因為評估演示,我還一直以為員工是按我的業務邏輯在系統內執行的,現在我已經讓開發系統的朋友進行功能優化,明確了數據完整性規則”,接著他又說道,“這次評估最大的感觸是,員工們得到了鍛煉與成長,這些員工第一次在外人面前參與這樣嚴謹的匯報答辯活動,他們預評估時講PPT,說話都哆嗦,您看正式評估好多了,他們進行了充分的準備”。
體 會信息系統是踐行企業管理流程與管理方式的載體,企業想抓好管理可以通過抓數字化方式,將關鍵的管理思維與理念固化到系統中執行,這需要企業最高管理者深度參與。第三方評估是面鏡子,不照鏡子前,自己認為都是好的,只有親自照一照,才發現會有些整理的空間,遇見更好的自己。
一家臺資企業申請三級評估,評估發起人是企業技術、生產副總。按照CMMM?評估流程,在評估末次會發布評估報告之前,評估組長需要與企業評估發起人進行單獨的訪談,這一環節主要是與評估發起人確認評估結果,包括評估中發現企業智能制造建設問題,以及改進提升方向,最終得到發起人的認可,這一環節通常20分鐘左右。
這次評估讓我記憶猶新,是因為發起人訪談環節持續了1個小時,評估發起人對所有未得到滿分的評估條款,逐一進行提問、討論、確認,甚至對標準中某些條款在該企業的適用性提出質疑“為什么要這么做?”。比如,針對“裝備”能力子域三級b條款,“應建立關鍵工序設備的三維模型庫”,企業此條款判定為弱項;發起人很不理解,“這個裝備模型我們不需要,我們也不想做數字孿生”。我解釋到:“裝備的三維模型不只是應用數字孿生,裝備模型是為了深入了解裝備的運行機理,可以用于后續的制造工藝仿真工作,裝備維修時了解裝備內部結構,快速定位故障部位,判斷故障影響,也可用于產線新員工培訓,了解生產工藝流程與設備工作機理,當然設備應用了一段時間后,想要通過設備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生產效率,降低能耗,也需要裝備的三維模型。”
如此在評估發起人訪談環節,喜歡刨根問底的企業評估發起人還很多,不僅來自國內企業,也有來自美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外資企業負責人,他們對智能制造技術的應用落地也有著濃厚興趣,他們的問題從設備機聯數據采集如何開展,到PLM系統EBOM到PBOM轉換等等,作為評估組長都會為企業答疑解惑。
體 會企業負責人拿到CMMM?評估結果時,會突然發現CMMM?評估與其他認證審核有所不同,不是以往的只是為了拿證、通過。評估組提出的企業智能化建設缺失項,可能對企業未來業務發展造成影響,企業家看待企業智能制造建設的視角也會發生變化,企業各部門人員也會打開智能制造建設思路。同時,評估師在給制造企業提出建議時,要做到有理、有據,秉持客觀、謹慎、合理的原則,明確制造能力提升的價值與意義。
一家港資企業申請三級評估,評估發起人為公司總裁,之前工作于某狼性文化企業,行動力非常強。這次評估印象最深刻的是評估末次會的評估報告發布環節。評估末次會要求參與評估的企業全體人員參加,會議大約30~40分鐘,而這次會開了一個半小時,也是我經歷過的時間最長的一次評估末次會。
之所以開會這么久,是因為發布評估結果時,每提到一個非滿分的條款,評估發起人會要求先暫停,然后將該能力子域的業務負責人叫起來,接連發問“我們現在是不是這樣?為什么會是現在這樣?花多長時間,如何能解決這個問題?”。比如,針對設備管理,發起人問到:“設備管理部是誰來負責?設備故障檢修單是否為人工提報?”;針對能源管理,“能源管理部誰來負責?能耗數據的分析應用為什么沒有做?為什么數據不準?”;針對信息安全,“IT負責人,請解釋下我們的生產設備網絡防護是否安全?工業防火墻是否部署足夠?回去評估下,提交個報告給我,有必要的話,回頭該走預算走預算。”
體 會企業高管每天忙于企業各種內外事務處理,尤其對于大企業,一把手很少有時間完整了解企業智能化建設情況。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正是企業高層全面了解企業當前智能制造實際水平的有效方式。
企業智能制造出現問題,并不完全是智能制造責任部門的過失,或者由IT部門來背鍋,業務部門應該是第一責任人。有時IT部門認為建設的沒問題,但業務部門未必應用的好,業務部門要有自己的智能制造想法和需求,要學會擅用智能化工具。成熟度模型的20個能力子域,很容易對應、定位具體是哪塊業務、哪個部門出現問題。
客觀的評估結果是企業改進提升的前提,如果企業高管認可評估結果,認為改進提升的思路是正確的,在投資回報比允許的情況下,會大力推進這個事情,這比很多解決方案供應商或者企業IT部門苦口婆心的推薦產品功能要有用的多。
一家上市公司申請四級評估。針對三級、四級評估,評估組會安排一名來自被評估企業的評估成員,稱之為內部評估師,內部評估師了解企業的智能制造建設情況,同時也作為評估組與企業間溝通的橋梁,內部評估師在評估組打分過程中具有舉手表決資格。
針對“能源管理”能力子域,基于節能模型的能源優化應用這一條款,評估組舉手表決時,有3位評估師打了滿分1分,但是評估組長和內部評估師打了大部分滿足0.8分。由于打分異議,評估組隨即進行討論,滿分的認為企業舉證了XXX聯動停機節能模型、XXX負載調優模型、XXX分段加熱模型,舉證案例可以支撐滿分。
通常內部評估師作為企業代表,都希望自己企業分數越高越好,此時,我帶著疑問,征求了內部評估時的看法。內部評估師解釋道:“公司當前生產過程的能源消耗確實很高,雖然我們之前也開展了很多節能降耗舉措,但是目前公司正在推進整個能源體系的節能優化項目,已列入今年預算,我認為公司對于能源優化的生產閉環反饋方面還有提升空間,未來會有建設成果,所以現在不應該是滿分”。最終,我們采納了這位內部評估師的意見。后來了解到,企業在成熟度評估結束后,將評估結果向集團總裁進行了匯報,由高管推動企業智能制造建設。
體 會通過第三方評估來推進企業智能制造建設,實現“以評促建”。企業員工應以提升企業智能制造能力為己任,將精力投入在對企業實實在在有益的事情上。評估完成,評估組離開,真正使用這些智能制造應用的還是企業自己,到底好不好用,不應回避問題,要腳踏實地。反之,越高的能力水平也代表未來建設空間的狹小,企業不應盲目達到最高等級,或者過高的等級結論,否則除了外表光鮮亮麗,對企業的內在發展、持續提升沒有任何幫助。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還在繼續。每當想起這些評估往事,都深感責任重大。而從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企業對智能制造的一份堅持,感受到了中國企業家的奮進精神,還有他們眼中閃動的智慧之光,這束光,照亮我一路前行,這束光,也是未來中國制造業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