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LATEST NEWS
LATEST NEWS
2022年3月,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基于2萬多家制造企業生產運行數據,研究發布了《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報告(2021)》,對國內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情況進行了系統分析和全面展現,多維度展現制造業在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各環節的關鍵指標變化情況,直觀地反映了2021年制造業的智能制造發展進程,刻畫出一幅“中國制造業智能制造發展數據地圖”。
“十三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相關部門,通過試點示范應用、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培育、標準體系建設等多措并舉,形成了央地緊密配合、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取得長足進步。2021年12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到2025年,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明顯提升”的轉型升級目標,并指出“建立長效評價機制,鼓勵第三方機構開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研究發布行業和區域智能制造發展指數。”《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GB/T 39116-2020)是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指導下于2021 年5 月正式發布實施的國家標準,目前在全國大部分區域開展標準應用推廣工作,已在31個行業大類、31個省市自治區中開展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診斷工作,為制造企業提升智能制造能力、主管部門了解產業發展現狀提供了重要參考。
截至2021年12月,全國20000多家企業通過服務平臺開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診斷,江蘇、山東、北京、寧夏、陜西、江西等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有效推動標準應用。通過對自診斷數據進行分析,以期反映現階段我國智能制造的發展情況。
根據服務平臺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9%的制造企業處于一級及以下水平,達到二級、三級的制造企業分別占比為15%以及7%,四級及以上制造企業占比達9%。2021年全國制造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較2020年有所提升,一級及以下的低成熟度企業占比減少6個百分點,三級以上的高成熟度企業數量增加了5個百分點。
全國省級參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評估且達到成熟度二級及以上的企業數量排名(2021年),如下表所示:
排名 |
省份 |
二級及以上企業數量 |
1 |
江蘇省 |
1233 |
2 |
山東省 |
966 |
3 |
廣東省 |
371 |
4 |
湖南省 |
313 |
5 |
安徽省 |
222 |
6 |
北京市 |
202 |
7 |
江西省 |
180 |
8 |
浙江省 |
135 |
9 |
湖北省 |
134 |
10 |
寧夏回族自治區 |
131 |
11 |
福建省 |
112 |
12 |
河北省 |
110 |
13 |
上海市 |
84 |
14 |
河南省 |
79 |
15 |
重慶市 |
77 |
16 |
陜西省 |
70 |
17 |
山西省 |
69 |
18 |
四川省 |
63 |
19 |
遼寧省 |
56 |
20 |
內蒙古自治區 |
50 |
21 |
黑龍江省 |
47 |
22 |
吉林省 |
38 |
23 |
甘肅省 |
33 |
24 |
天津市 |
33 |
25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32 |
26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26 |
27 |
云南省 |
11 |
28 |
貴州省 |
10 |
29 |
青海省 |
3 |
30 |
海南省 |
2 |
31 |
西藏自治區 |
1 |
全國城市級參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評估且達到成熟度二級及以上的企業數量排名(2021年),TOP50城市如下表所示:
序號 |
城市 |
二級及以上企業數量 |
1 |
無錫 |
630 |
2 |
長沙 |
253 |
3 |
蘇州 |
248 |
4 |
深圳 |
236 |
5 |
北京 |
202 |
6 |
東營 |
152 |
7 |
青島 |
127 |
8 |
濟寧 |
100 |
9 |
常州 |
87 |
10 |
上海 |
84 |
11 |
重慶 |
74 |
12 |
宿遷 |
69 |
13 |
濰坊 |
65 |
14 |
德州 |
64 |
14 |
泰州 |
64 |
16 |
淄博 |
62 |
17 |
臨沂 |
58 |
17 |
威海 |
58 |
19 |
濟南 |
57 |
20 |
滁州 |
56 |
21 |
杭州 |
52 |
22 |
廈門 |
49 |
22 |
泰安 |
49 |
24 |
蕪湖 |
47 |
25 |
吳忠 |
44 |
26 |
煙臺 |
40 |
26 |
銀川 |
40 |
28 |
馬鞍山 |
38 |
29 |
武漢 |
35 |
29 |
棗莊 |
35 |
31 |
西安 |
34 |
32 |
天津 |
33 |
33 |
上饒 |
32 |
33 |
徐州 |
32 |
35 |
菏澤 |
31 |
36 |
惠州 |
31 |
36 |
石嘴山 |
31 |
38 |
株洲 |
29 |
39 |
濱州 |
28 |
39 |
合肥 |
28 |
41 |
成都 |
27 |
41 |
廣州 |
27 |
41 |
寧波 |
27 |
44 |
九江 |
26 |
45 |
長春 |
25 |
46 |
南京 |
24 |
47 |
聊城 |
23 |
48 |
石家莊 |
22 |
48 |
鎮江 |
22 |
50 |
大連 |
21 |
50 |
南昌 |
21 |
本報告選取了自診斷數量300家以上的行業,作為數據樣本進行綜合分析。結果顯示計算機電子設備、汽車、電器、食品、醫藥、專用設備制造、化學原料及制品、有色金屬冶煉等行業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位居國內前列。
從行業來看,離散型制造業的成熟度水平整體高于流程型制造業。離散型制造企業一級及以下占比約為67.1%,低于流程型制造企業的72.2%,處于二級、三級的離散型制造企業占比較流程型制造企業高出2.5個百分點,處于四級及以上的離散型制造企業數量較流程型制造企業高出2.7個百分點。
1、裝備制造領域
裝備制造領域具有研發技術壁壘高、客戶定制化需求多、售后運維成本高、上下游產業關聯度高以及應用領域廣泛等特點。根據平臺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裝備制造業65%的企業開展了基于三維模型的數字化設計,13%的企業提供了產品的遠程運維服務,10%的企業建立了產品的個性化定制平臺。
2、電子信息領域
電子信息領域對裝備自動化程度要求偏高,對質量過程管控嚴格,具有信息系統覆蓋廣泛、生產運營管理高效等特點。根據平臺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電子信息產業中18%的企業搭建了專用網絡環境,42%的企業實現工業信息安全防護,35%的企業在質量檢測環節應用了在線檢測平臺,37%的企業應用了自動化物流設備,7%的企業實現了生產智能運營決策。
3、原材料領域
原材料領域具有大型制造裝備密集、能源消耗總量大、碳排放與污染物排放強度高、作業安全要求嚴格等特點。根據平臺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原材料領域中企業能源管理平臺應用率達25%,碳排放統計率達21%,11%的企業針對大型制造設備進行預測性維護,11%的企業實現供應鏈協同。
4、消費品領域
消費品工業對質量控制要求嚴格、對供應鏈穩定需求迫切,具備豐富的市場營銷渠道。根據平臺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消費品工業中電子商務平臺應用率為11%,全流程質量追溯實現率達14%,12%的企業實現供應鏈協同。
智能制造是制造強國建設主攻方向,也是制造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主要路徑,其發展水平直接關乎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為貫徹落實《“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中“提升制造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的轉型升級目標,電子標準院將聯合產學研用各方力量,持續加強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標準應用推廣,充分發揮標準賦能作用,支撐我國智能制造水平再上新臺階。
CMMM-CESI
掃描二維碼獲取報告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