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
LATEST NEWS
LATEST NEWS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是依據《GB/T39117-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方法》國家標準,由經授權的主任評估師組織評估團隊,現場對企業申請的智能制造能力等級進行符合性評估?,F場評估工作相比于其他評價方式,如公共平臺自診斷或其他文件資料類審核,評估結果更為細致、全面、客觀,能夠真實反映企業智能化建設水平及短板問題。
本文分析對象為已達到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級水平的企業,這些企業代表了國內最為廣泛的中小制造企業群體,經濟體量大、提升需求迫切。希望本文評估分析,有助于企業識別短板,明確提升重點方向。
能力分析樣本說明
1.1 成熟度二級特征
本文分析的企業樣本為已取得二級(規范級)水平的制造企業。
二級(規范級):企業應采用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手段對核心裝備和核心業務活動等進行改造和規范,實現單一業務活動的數據共享。(--GB/T39116-2020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
綜合來講,達到二級(規范級)的企業已在關鍵工序和關鍵業務環節投入智能化建設,一方面通過核心制造裝備應用自動化技術規范現場作業執行,改變傳統作業方式,保證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另一方面通過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包括應用各類信息管理系統規范管理各項制造業務,上線PLM、ERP、MES等系統,保證生產組織流程規范有序。
成熟度二級企業處于數字化轉型的首要階段,在取得一定數字化成效的同時,積極向成熟度“三級”行業龍頭水平邁進。本文分析樣本來自二十余個細分行業的數十家制造企業,所屬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從“1711棉紡紗加工”至“3985電子專用材料制造”,涵蓋紡織、醫藥、金屬加工、汽車零部件、光伏、電子電路等行業,其中離散制造行業企業占比83%,流程制造行業占比17%。企業年產值在5000萬元~20億元之間。
根據《GB/T 39117-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方法》(后簡稱《評估方法》),所有企業都會評估的14個能力子域,包括生產涵蓋的7個能力子域:采購、計劃調度、生產作業、設備管理、倉儲配送、安全環保、能源管理,以及人員、資源、技術要素下的7個能力子域:組織戰略、人員技能、裝備、網絡、集成、信息安全、數據。企業根據自身涉及的業務活動,提交評估申請時可對6個能力子域進行裁剪:產品設計、工藝設計、物流、銷售、客戶服務、產品服務。
可裁剪能力子域是否評估,取決于被評估企業是否涉及該項業務,本次評估分析的樣本企業,申請的各可選能力子域的企業占比如下圖所示。
整體來看,【工藝設計】、【銷售】、【客戶服務】,涉及這3項能力業務的企業較多,參與分析的樣本多,分析結果更為準確。【產品設計】、【產品服務】、【物流】這3項能力子域,企業涉及的較少,甚至在二級樣本企業中,沒有企業涉及物流能力子域。
從上述占比可見,申請評估的二級制造企業通常具備【工藝設計】職能,這也是由于工藝設計與產品生產活動非常密切,且從事生產工藝設計時還需考慮工廠、車間具備的實際設備資源加工能力。同樣,【銷售】與【客戶服務】職能也是大部分二級企業具備的業務,這些企業多處于單一主體、本地化建設模式。當然也有小部分企業已經是多生產基地、集團制管理模式,其工藝設計、銷售或客戶服務職能歸屬上級集團或集團子公司負責,因此相應能力域不參與評估。
【產品設計】職能涉及相對較少,部分二級企業主營產品種類較少,研發活動較少,還有些企業為代工生產,產品研發設計由客戶負責或者與客戶聯合開發,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僅為生產基地,產品創新研發歸屬集團研發總部。
【產品服務】職能涉及產品的智能化,此類產品的結構相對復雜、智能化程度高、大多面向終端客戶,如汽車、3C電子、大型裝備等;本文分析的二級企業多為終端產品的配套供應商,為其制造提供核心零部件與材料,因此產品服務在二級企業申請較少。
【物流】在成熟度模型中特指產品經企業制造完成后交付給客戶、中間倉、分銷商的過程,即成品的運輸環節。由于國內的物流快遞運輸業較為發達,企業產品一般將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運輸,無需自建物流車隊及管理系統,減少固定資產投入,管理成本更為經濟,因此二級企業通常不涉及物流業務。
能力分析的樣本數據主要來自被評估企業二級條款的打分結果,分析過程無企業名稱,僅以樣本形式表現。例如,在“樣本11”中,該企業的組織戰略二級a條款打分0.5分,b條款打分0.8分。
基于國標《評估方法》,二級的總分區間為1.8 ≤ X < 2.8,為了更好地對企業進行精細化分析,本文再根據評估總分將二級劃分為3檔,如下表所示。其中,總分位于1.80 ≤ X < 1.88的企業定義為“B級”,1.88 ≤ X≤ 2.0定義為“B+級”,2.0 < X <2.8定義為“C-級”。(本文中細分等級定義,為作者分析需要,企業成熟度評估時不進行區分,同為二級水平。)
二級企業能力分析
2.1 整體情況分析
根據所有樣本數據算得各能力域平均分,并將“生產作業”能力域劃分為“作業管控”(生產作業2a、2b)和“品質管控”(生產作業2c、2d)2項,根據平均分將能力域從小到大排列。由于二級企業涉及產品服務、物流業務較少,樣本數據不具代表性,暫不參與分析。
從圖中可見,已通過二級的企業各方面都有相應建設,各能力域平均分不會很低,都達到0.75分以上。為了清晰反映能力域差距,我們根據能力域得分劃分為4檔,分別用顏色標識:
紅色檔0.75~0.80,設備管理、信息安全;
橙色檔0.80~0.85,集成、倉儲配送、能源管理、產品設計、計劃與調度;
綠色檔0.85~0.90,客戶服務、人員技能、組織戰略、采購、銷售;
藍色檔0.90以上,品質管控、數據、裝備、安全環保、作業管控、網絡、工藝設計。
藍色檔涉及的能力項,企業整體建設較好;綠色檔涉及的能力項,企業已具備一定基礎,但個別點仍需完善改進,并不影響企業整體發展。
由此可見,二級企業在大部分建設領域已取得顯著成果,表現為數字化生產裝備普及率高,并在關鍵工序投入數字化質量檢測設備,部分行業實現基于工業機器視覺的在線質量檢測與自動判讀。部分企業開始試點應用自動化倉儲配送設備,包括自動化流水線、AGV、RGV等。企業在生產現場便捷、高效地構建了工業網絡環境,特別是工業5G技術帶動了PDA等移動終端、工業互聯網APP、工業機器視覺的廣泛應用?;谖锫摼W的標識掃碼技術用于生產過程在制品跟蹤,并基于工業數據采集,綁定生產過程信息用于后期追溯。企業通過ERP、MES等信息系統應用,實現了采購、生產、銷售業務管理,部分系統還整合設備管理、質量管理、倉儲管理等功能;此外,部分企業應用整合的業務信息管理平臺,降低了系統集成復雜度。
然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發現紅色檔和橙色檔涉及的能力項是二級企業智能化建設的普遍薄弱之處,應予以重點關注,表現為如下方面:
企業雖然購置了很多先進數字化生產裝備,但缺少相應的設備全生命周期維保管理和智能化手段應用,【設備管理】能力欠缺。
二級企業設備還未進行全面機聯,IT基礎設施和環境相對簡單,企業認為網絡環境很安全,不會被惡意攻擊,即使發生信息安全事件對企業影響也很小,導致【信息安全】方面忽于建設投入。
此外,部分二級企業智能化建設,首要考慮的是設備、系統先用起來,偏重單點項目建設,而對各項目間建設關聯,設備、系統間互聯互通的規劃和建設意識不強,這也導致企業后續出現信息孤島問題,企業【集成】能力偏弱。
雖然部分二級企業通過ERP系統管理了“進銷存”業務,但計劃調度和倉儲配送業務的智能化管控能力稍弱,產品主生產計劃和物料需求計劃更多的依賴線下EXCEL計算,部分ERP系統中所謂的存也只考慮物料庫存的帳務層面,缺少對物料實物存放的批次倉儲管控,【倉儲配送】能力有所缺失。
部分二級企業申請評估選擇了【產品設計】子域,但主營產品的結構較為簡單,較少應用PLM等產品數據管理系統結構化管理研發設計數據,企業研發數據管理多采用非結構化文檔管理系統或ERP系統BOM管理模塊方式;已上線PLM系統的企業,也出現產品BOM、三維模型、技術文件、流程審批未在統一平臺管理,導致產品研發技術狀態不一致問題,產品設計的智能化應用水平較低。
本次分析的樣本,離散型制造企業居多,占比83%,大部分企業的生產耗能較少,對能耗的智能化管控還未提上日程;但隨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和政策的提出,企業已開始意識到節能減排對于企業生產運營的重要意義,后續將會著力開展節能智能化技術應用。
上述對能力域整體情況分析,有助于了解二級企業各項業務的智能化水平,但還不足以把握二級企業智能化建設的關鍵問題,為此我們重點對紅色、橙色涉及的能力子域進行條款的細化弱項分析。
2.2.1 設備管理能力域
如前所述,“設備管理”在所有能力子域中得分最低,特別是二級b條款、c條款分數較低,同時各條款在B級和B+級企業間表現也有明顯差距。
設備管理二級要求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對設備日常保養維護進行管理,通過周期性預防性維護,保證設備處于最佳健康運行狀態。
二級a條款的重點在于對設備維護保養工作的預警。當企業內生產設備較多,且保養時間和周期不一致時,設備維護人員容易忘記每天的設備保養任務,因此需要給設備維保人員以作業任務提醒,也方便提前對維保任務進行準備,預警方式可以通過郵件、微信小程序、APP或系統消息通知等方式實現。
二級b條款涉及的管理場景容易被企業忽視,表現為生產設備自從購置入廠以后從不調整設備維保計劃;但工廠內生產設備每天使用,不可避免的出現部件老化、性能降低,即使是同種設備,由于加工不同產品,工藝參數不同、使用工況不同,日積月累后設備的健康程度不一,這就需要基于設備狀態表現,適時調整維保計劃,包括調整維保頻次或調整維保項目。設備狀態表現一般來源于日常設備點巡檢或者設備日常報警故障記錄。此條款雖沒強制管理過程在信息系統實現,但應用系統可以更好實現狀態信息記錄與追溯,并與維保周期調整審批進行關聯。
二級c條款得分最低,主要因為部分企業設備管理業務未在信息系統內實現。還有部分企業雖然信息系統具備維保、維修等管理,但設備日常點巡檢未在系統實現,通常生產設備旁掛張紙質點檢表,生產人員每班按點檢項打勾確認,這樣狀態數據線下收集,不利于為調整維保計劃(二級b條款)提供數據支撐;而只為錄入點檢結果,為每臺生產設備都配備電腦,又不經濟,因此可以考慮系統支持PDA等移動端的設備點檢功能,用少量移動終端掃描設備條碼,彈出相應的設備點檢項,記錄點巡檢信息。
綜上,雖然只有二級c條款明確涉及信息系統管控,但如果二級a、b條款也應用系統實現,企業設備管理能力將會更大提升。
2.2.2 信息安全能力域
信息安全二級a條款、b條款整體分數偏低,特別是b條款在B級企業與B+級企業能力表現差距較大。
二級a條款主要考核企業對潛在信息安全風險提前辨識,避免安全事件發生。但目前大多數企業信息安全風險意識淡薄,更缺少風險評估機制,部分企業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流于形式,企業內的硬件、軟件等信息資產未識別定義,安全事件發生概率和造成的損失未充分評估,或發現后未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建議企業對照《GB/T 20984-2007 信息安全風險評估規范》建立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機制,通過定期評估發現潛在風險,針對薄弱項可參考《GB/T 40813-2021 工業控制系統安全防護技術要求和測試評價方法》加強工業控制系統安全防護建設與相應整改。
二級b條款關于工業防病毒軟件的安裝部署。從B級與B+級企業的得分差異可看出:企業隨著智能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已逐漸意識到工業防病毒軟件的重要作用,對工業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增強。
二級c條款關于安全配置和補丁管理相對能力較好。大部分企業工業主機基于Windows系統,對于不同使用環境需進行安全配置,如組策略安全訪問、軟件安裝限制、端口安全、U盤禁用等。部分企業已開始應用安全配置軟件對現場工業主機進行統一配置和安全監控,采用WSUS補丁更新服務器對終端進行集中補丁下發更新。
2.2.3 集成能力域
集成二級的兩個條款分別考核設備和系統的集成規劃和集成實現??梢钥吹紹級與B+級企業能力相差較大,B+級企業已經實現關鍵工序設備或關鍵業務系統集成,并在向成熟度三級(集成級)的企業全面集成做相應準備。
從整體水平來看,二級企業的“集成”意識還不強。二級a集成規劃本身也是“組織戰略2a”智能制造總體規劃的一部分,這也反映出目前企業的智能制造架構還只是簡單的系統功能模塊堆砌,缺少設備、系統間互聯互通,及跨業務協同的整合。同時,企業對于未來需要實施的信息系統,管理范圍定位不夠清晰,導致系統間集成需傳遞的信息流、集成實施時間點、集成技術實現方式缺少具體策劃。
由于缺乏整體性集成策劃,企業在具體集成實現時,僅是針對個別業務瓶頸點開展集成試點、信息共享同步工作,未能覆蓋全部關鍵業務,集成技術實現方式也受限于相關系統技術架構和解決方案供應商配合。
2.2.4 計劃調度能力域
計劃與調度能力域3個條款分數差距較大,a條款得分最低,要求產品主生產計劃在信息系統內生成;b條款物料需求計劃得分高些,主要考核物料需求計劃運算需考慮的約束條件;c條款滿分,考核詳細作業計劃電子化流轉,未要求管理業務在信息系統內實現,部分企業采用EXCEL方式制訂并下達作業計劃也符合要求,當然大部分企業已上線MES系統,系統具備詳細作業計劃管理功能。
對于二級a條款,部分企業的產品主生產計劃未在系統內制訂,主要因為編制計劃所需的上游營銷信息未在系統維護。對于完全依靠銷售訂單組織生產的企業,訂單數量、交期較為明確,通過訂單轉主計劃較容易在系統內實現;但也有相當多的企業,依靠銷售計劃、銷售預測、成品庫存水平來組織生產,甚至基于多種來源混合生成主計劃,這就對系統功能實現提出較高要求;特別是有些外來銷售信息波動較大,甚至某些企業3天內的訂單變動都較為頻繁,這也導致主計劃調整較多。
在已上線信息系統管理的企業,計劃人員也反映系統計劃編制的人機界面操作沒有用Excel編制、調整來的方便快捷,不得已還是回到用Excel,最終導致產品主計劃線下流轉。影響更大的是,產品主計劃在企業內會根據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再細化分解,根據多種約束條件生成物料需求計劃、零組件生產計劃、車間生產計劃、或周/旬生產計劃等各種形態,最終形成各業務職能間都用Excel傳遞各級計劃,這種線下流轉方式會導致級聯的計劃傳遞不及時、多次調整后傳遞不一致。因此,信息系統內實現產品主計劃生成,并關聯傳遞各級生產計劃,成為企業生產組織智能化的首要出發點和系統實現難點。
二級b條款關于物料需求計劃運算考慮的因素,進而考核物料需求數量準確,滿足生產時間要求。通常ERP系統都具備物料需求運算MRP功能,但由于企業主生產計劃變動頻繁、BOM信息不準、供應商交期變動、庫存信息不準、材料定額換算等原因,導致系統內MRP計算結果不準,MRP功能沒用起來。此條款在B級企業與B+級企業間有一定差距,也反映出隨著企業生產復雜度變高,對MRP運算考慮的因素更為完備,企業需要基礎數據積累、系統完善來保證運算準確。
對于物料需求計劃運算,還有的企業或企業一部分物料并非基于客戶訂單需求運算MRP,而是采用常用物料安全庫存備貨方式。此類物料涉及訂購批量、市場價格波動、市場供應穩定程度與供貨周期。面對此種模式,很多企業只是有個模糊的采購邏輯,未設定準確的物料安全庫存,包括最小庫存、最大庫存、單次采購量,信息系統也未能基于最低庫存進行缺料運算、預警、及觸發生成物料需求計劃。因此,這種模式下MRP的導入,需要結合物料歷史庫存水平分析,設定各種物料安全庫存范圍,基于庫存觸發物料需求運算。既能滿足生產需求又能避免缺料風險,最大程度降低企業庫存成本。
2.2.5 倉儲配送能力
倉儲配送二級a、b條款涉及物料實體的倉儲作業智能化管理,能力水平較弱,且B級與B+級企業差距較大。二級c條款涉及生產現場的物料配送提醒,整體表現較好。二級d條款,主要考核流程制造行業液體存儲罐區管理,特別對于罐內介質的監控,企業出于安全生產考慮,監控實現度都較高,本文不做分析。
二級a條款要求在原料和成品出入庫環節采用物聯掃碼方式,避免由于人工撿貨失誤,造成物料使用錯誤或庫存不準。然而,部分企業仍采用先紙質領料單核對、手工記錄,再錄入至信息系統方式,由于少了倉庫現場的掃碼防錯機制導致出入庫物料錯誤。解決此問題,不僅需要倉儲管理系統支持移動端掃碼功能,還需要企業對所有物料進行條碼標識、庫位標識,并明確各崗位標識貼碼的工作職能,支撐企業內部在制品流轉,及原料、半成品、成品出入庫。有條件的企業可通過自建供應商協同平臺,要求供應商發貨時張貼企業能夠識別的原料條碼。
對于二級b條款,部分企業應用的ERP系統只實現了物料出入庫的賬務管理,但系統缺少對物料實物的管控。信息系統應實現即便是同種物料,也能夠區分不同的來料批次,記錄各批次存放的不同位置:一是便于查找位置快速揀貨,二是保證物料存儲的健康狀態,先入先出,避免長時間呆滯,三是實現生產過程原料使用批次追溯。同時,系統支持庫內移庫操作也有助于優化庫內空間利用率,便于領料、發貨出庫整理。
2.2.6 其他能力域弱項條款
除以上能力域外,其他能力域的個別條款弱項問題也較為突出,包括:組織戰略二級a、人員技能二級b、采購二級a、生產作業二級d。
? 組織戰略二級a
組織戰略二級a考核企業智能制造戰略、規劃、計劃制訂。相當一部分企業看待智能制造僅是一個大項目,如新建智能工廠、上線大系統,能用上的智能化應用一步到位,等項目驗收結束,就認為智能制造完成了;然而企業運行一段時間,會發現隨著企業不斷發展,已上線的項目沒那么適用,或者還有改進優化的空間,然后又開始追加補充,邊補邊發現與之前上線的項目有矛盾、有重疊,甚至要推倒重來,這才意識到智能制造需要系統性的策劃,且需要與企業發展相結合,不斷持續化建設。
還有一些企業,雖有整體規劃意識,又覺得規劃無從下手。制造企業每年都會有固定資產投入的預算和計劃,不論是買設備還是上系統,每筆投資都是解決生產瓶頸問題,每一步都是在不斷構建企業的智能制造體系,規劃的目的就是讓這些分散的投入更有原則、更為完備、更有體系、更相關聯、更有計劃。
因此,建議企業可將智能制造戰略與企業經營發展戰略相結合,基于企業經營戰略目標,分解為智能制造戰略目標,再面向戰略目標的達成,規劃各業務條線的智能化建設路徑,路徑再分解為具體項目實施計劃,確保“戰略目標——路徑規劃——項目計劃”關聯,這也避免智能制造戰略規劃與后期建設兩層皮。這一過程需要企業管理層的充分溝通,確保戰略、規劃、項目傳遞一致,并獲得充分的資源保障;特別是集團制運營企業,需確保集團戰略規劃下沉到各下屬企業,支撐企業智能制造規劃與建設。
在評估中還發現,一些企業的智能制造領導者具備智能制造戰略規劃意識、方法和能力,有明確的建設思路(“人員技能2a”具有統籌規劃能力的個人所關注的);不過,這些思路和想法僅存在領導者的頭腦里,未形成文件化信息并在企業內有效發布下達;這在具體智能化項目推進時,企業內各職能部門無明確的行動參考,難以領會管理層的戰略思想和部署,項目投資回報、達成目標偏離。因此,建議企業的智能制造戰略規劃形成文件化載體,并正式下發至各職能管理人員,在智能化實施進程中有所對照,同時也是保證后續戰略、規劃、計劃跟蹤調整需要(組織戰略三級a要求)。
? 人員技能二級b
人員技能二級b條款在B級企業問題較為明顯,企業缺失信息化方面人才,包括IT基礎、數據分析、信息安全、系統運維人才。二級企業的智能化運維主要依靠外部供應商,網絡運維采用外包,或者由企業行政人事部門兼職,人員能力有限,IT應用問題不能及時解決,系統運行優化和擴展定制也出現瓶頸,成熟度評估時也表現為“信息安全”、“集成”等能力域答辯情況較差。此外,企業雖然購進了先進生產裝備,但有的未配備設備維護人員,有故障時完全依靠廠商來處理,設備故障不能及時解決而影響生產進度,而且也不利于未來設備技術改造和性能優化。
企業經常反映智能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一直是難題,人員來來走走。當然企業也可以換個方式,比如將現有的各崗位工程技術人員和業務骨干進行智能化培養,使其具備智能化的理念和能力,這也是“人員技能2c”智能化人才培養與績效考核所關注的。這樣不僅補充智能化人才缺失,也對本職業務工作提升有益。同時,CMMM評估活動也是智能制造理念的導入契機,不少參與評估答辯的人員表示,學到很多智能化應用技能,對于日后業務能力提升有很大幫助。
? 采購二級a
采購二級a條款主要關注企業物料采購執行情況,從物料需求計劃開始到物料到貨、入庫全過程。在前述“計劃與調度”能力分析中對物料需求計劃問題有所提及,且部分企業MRP未在信息系統運行,而是采用在Excel文件維護大量信息,物料庫存的實時性不準,導致最終計算偏差。
此外,該條款要求系統內實現采購執行過程“追蹤”,也是很多企業的薄弱之處。部分企業ERP系統雖具備采購計劃、采購訂單、到貨單管理功能,且采購訂單與到貨單物料數據關聯,但系統沒有采購訂單執行監控界面,采購人員無法知曉哪些物料處于逾期未完全交付狀態,或僅能查詢單個物料交付履歷。因此,需要信息系統完善采購執行跟蹤監控,最好實現逾期訂單主動提醒,后續可與供應鏈系統集成,實現采購風險預警。
? 生產作業二級d
生產作業二級d條款重點關注生產信息批次可追溯,B級企業表現略差。集中出現問題有三點:一是企業質量信息僅保存“合格”與“不合格”結果,未保存質檢實測記錄;二是企業未嚴格定義生產批次,會發生混批,質量信息難以按批次歸集;三是大量質量記錄和報告通常在電腦中按時間序列保存,質檢實測記錄未與生產批次直接關聯,無法按批次追溯質量信息,通常采用查看批次的生產時間段,再去查看時間范圍內質量記錄,過程繁瑣且追溯不準。因此,需在系統內實現質檢信息完整管理,將質檢實測記錄與批次進行綁定關聯,便于后期批次追溯。
如果以上提及的問題,您的企業都不存在,或者已經加以解決,那么恭喜您,企業已經達到二級水平,正在向三級企業邁進。這里結合三級水平建設要點給出幾點建議。
3.1 成熟度二級特征二級企業處于智能化建設的第一階段,在向高等級發展時需打好基礎。即便企業通過二級評估,也會在評估過程中發現問題和改進點,包括通過三級、四級的企業,也需要對于二級未達標的條款查缺補漏建設。
當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修補解決,我們在評估三級企業時會發現,很多企業的信息系統會經歷多次更新換代,比如ERP系統,有的企業隔5~8年換一次,大多是因為企業在第一次上系統時沒有明確需求,盲目建設,使用一段時間才發覺需求點在哪,有的想法可以修改系統功能實現,但后續隨著業務管理模式方式變化,業務協同管理復雜度提升,當前系統架構與應用技術無法滿足時,與其他系統難以集成互通時,或定制應用擴展困難時,企業就要考慮更換系統平臺。當然每次更換平臺代價也很大,涉及原有平臺數據是否舍棄,如何切換過渡,歷史數據如何導入新系統。同理,引進數字化裝備也一樣,采購時沒有要求開放機聯數據接口、標準工業協議,導致后續設備數據采集困難。
所以,企業需要在二級階段,將基礎打好,業務流程優化梳理,評估裝備、系統架構與性能是否滿足未來一段時間發展需要。如果不滿足也要當機立斷,不破不立,如果等發展到三級時再想切換平臺,涉及交互的系統更多,影響面更廣,會更加難以取舍抉擇。
如果說二級的智能化建設更依賴于外部解決方案供應商,那么三級的智能化建設更需要企業自身能力的支撐,不斷優化迭代,構建企業完整的智能制造體系,在這一階段中,不僅需要培養和構建智能化專業團隊,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套指導團隊的工作準則與方法。
三級(集成級)面向企業全面業務協同、互聯互通,為了保證在跨組織、跨職能、跨異構系統間信息傳遞的一致性,需要構建統一的規則。筆者之前對一家企業的MRP應用情況進行評估,但發現MRP功能沒用起來,還是依靠Excel算物料需求,計算不準、費時費力,采購部門反映MRP沒用起來是因為產品BOM信息不準;而產品BOM物料雖多但結構并不復雜,為什么技術部門的BOM定義不準?最后發現,根本原因是BOM構建時物料編碼規則出現問題,編碼規則未考慮采購部門的物料需求計算特定需要。
類似這樣的情形很多,尤其是企業向集團制發展時,涉及多組織協同、多系統運維,需明確企業各類主數據在哪個系統平臺是源頭,又傳遞給哪些系統。否則很有可能發生系統建設時間太久,系統運維人員離職,一沒有標準、二沒有文檔、三沒代碼注釋,給企業后續智能化建設造成極大難度和風險。
因此,企業需要制訂一系列支撐智能化建設的企業標準和規范,包括數據編碼規則、數據交換格式、設備系統集成技術規范、接口規范等(“數據”、“集成”能力域三級要求),在工作中予以參照指導,支撐企業智能化建設。
二級建設傾向于規范企業正常生產運營流程,保證各項業務活動運行在穩定的框架內。然而企業生產環境一直受各種因素影響,對于制造環節的管控是一個動態過程。且隨著企業不斷發展,會伴隨市場環境擴大、客戶需求增加、產品種類增多、工藝復雜度提升,導致企業內造成生產異常事件增多,表現為銷售訂單變更、采購執行異常、生產進度異常、設備運行異常、產品質量異常、資源調度異常等情況,即企業管理復雜度提升。而解決管理問題多數企業直接的作法就是增加崗位、招人,這樣用于業務監控、流轉、協調、調度、校驗的管理人員增多,導致企業人力成本增加,同時還由于人的主觀因素導致現場實時響應差、結果失真、處理效率低。
為了降低管理復雜度與人力成本,就要求企業采用智能化技術支撐生產異常的快速識別與解決。首要的就是生產感知能力,實時客觀的從設備、從系統采集數據,如成熟度三級“數據3a”、“設備3a”、“倉儲配送3c”等條款都涉及到數據采集;其次,有了感知就可以對比正常、識別異常,如“計劃調度3a”、“生產作業3b、3c”、“安全環保3b”、“倉儲配送3d”等條款對于實時監控、自動判讀、異常報警所述;最后,有了異常和變化也需要及時、準確傳遞給相關業務,保證相關職能快速反映,提高業務協同效率,如“產品設計3d”、“銷售3b”、“倉儲配送3a”等條款涉及的跨業務協同。
綜上,建議企業智能化平臺能夠監控這些異常點,記錄異常事件,并敏捷響應處理,也可提前設定防錯機制避免異常發生。同時,企業也可以從消除異常的角度去設計、構建、完善系統功能。最終,企業間智能制造能力的差別,從二級的設備誰先進、系統誰更全,轉移到三級的異常事件誰處理的更高效層面。
智能化系統可以識別異常,但大多數異常事件處理還需要人去決策,如果將這些典型決策過程和結果保留下來,下次出現同樣異常事件時可以輔助快速決策或者對相似事件提前進行仿真模擬,這就是工業知識的應用價值。
然而對于工業知識的積累是很多企業的薄弱之處,包括一些已通過三級的企業做的也不盡完善。企業有時認為把系統建好、信息完整、流程覆蓋就完事了,沒有想到把一些典型、有價值的生產運行規律總結下來,并通過智能化系統管理。知識的產生需要對日常收集的數據、信息進行提煉總結,如典型產品質量問題知識可從日常質量不合格記錄中來,設備故障處理知識從日常設備故障日志、維修記錄中來。
知識不僅是典型的生產業務處理經驗、流程,也是一些典型的創新性成果,比如典型產品的三維設計模型、典型的工藝流程。積累這些知識可以在產品變型設計時快速復用,企業應構建這樣的知識庫進行管理應用(產品設計3a、工藝設計3b)。此外,工業仿真軟件里也蘊含了很多工業知識與機理模型(產品設計3c、工藝設計3c),有助于產品研發設計提前模擬驗證。
當然,工業知識積累都需要業務人員去總結,為了激發人員知識貢獻積極性,企業需要構建創新機制和獎勵制度,這也是“人員技能3a、3b”企業創新體系、知識管理體系構建所關注的點。
對成熟度評估工作的思考
4.1 制造企業視角
4.1.1 評估等級與企業規模無必然聯系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過程,嚴格按照標準條款對標核查。部分企業智能化建設時間長,經驗豐富,智能化促進了企業發展,使得企業規模變大,企業產量、銷售額、品牌影響力位于行業前列;然而還有部分企業,智能制造能力并沒有縱深建設,只是淺層次的覆蓋,企業規模很大是基于工廠的橫向復制,仍然是重資產、勞動密集型企業。
同時,從評估結果來看,部分已通過二級企業,在行業細分領域已具備較高知名度,這些企業正在向三級邁進,但距三級還有一定差距,企業并未急于申請三級評估,而是先申請二級,把基礎打穩,把評估看成新的起點,梳理后繼續更大的提升。
評估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小而美”的企業,這些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評估結果都達到了B+級,且其客戶群體也主要面向知名企業。這些企業有個共同特點,就是企業一把手全程參與智能化建設工作,智能化系統構建時融入了企業管理者的治理方法與理念,企業管理者在系統建設初期就參與設計業務過程,清楚知道每個業務在系統中如何流轉、信息關聯、功能實現,系統在這些企業的適用性較強。企業各業務職能運行在智能系統管理框架內也不會跑偏。相反,在評估中我們也發現,部分企業的系統沒用起來,而管理者卻不知情,在評估末次會提出來時,才知曉之前接待參觀時現場展示的系統、大屏只是做了個樣子,而平時生產現場還是線下Excel或紙質管理。
因此,企業在申請評估時,不應通過規模、行業地位盲目判斷等級,還需要對標條款客觀、綜合判斷當前企業智能制造能力。
4.1.2 管理者參與數字化轉型
CMMM成熟度評估要求企業的智能制造領導者(副總級別以上)作為評估發起人,參加評估的首、末次會,但未要求全程參與評估活動。二級正式評估需2天時間,管理者平時也有其他事情需要處理,大部分管理者沒有全程參與,或者有的企業認為評估就是走個過場,水平自己清楚。然而值得一提是,約10%的企業管理者全程參與了評估活動,并在在評估答辯時,表現出對企業的智能化系統功能非常了解,遇到問題時自我分析或直接安排相關人員后續整改,有時在預評估發現的問題,正式評估已經建設完備,這些企業的評級也恰好都是B+級。部分管理者參與評估后表示,平時很少有機會,集中了解企業每項業務的智能化水平,有些部門報喜不報憂,發現問題也不提,而評估活動提供了再次全面審視企業的機會,與評估老師們一起明確了未來提升方向,認為這一過程很有意義。
由此可見,成熟度評估的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有些管理者認為自己不太懂智能化,就讓下面懂得的人去做好了,但等評估結果提出來的弱項時,才發覺應用好智能化才是真正把企業管理好。這就像現在提企業數字化轉型,第一步是要轉管理者的數字化意識和思維,需要管理者主動去接觸了解,制訂戰略規劃,并在后續建設中充分調動企業資源。
4.1.3 選擇適宜的解決方案供應商
企業二級能力建設主要依靠外部解決方案供應商,然而,在評估過程中經常發現有些產線、系統在企業沒真正用起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最開始的供應商方案選型出了問題。作為企業方,面對市場上眾多解決方案供應商,在短期內較難辨別選擇,感覺每家供應商提供的產品和方案都大同小異。特別是目前有些“上云”軟件產品,面向的是通用業務管理模式,多租戶架構,定制開發與系統集成能力有限,未必適合某些行業的特定業務場景管理需求。
企業在關注供應商報價同時,還是需要權衡能提供的技術和服務兩個層面,每類系統都有自己的特點。所謂術業有專攻,同樣是工業軟件,負責產品設計、工藝設計的PLM系統技術架構,與ERP、MES等生產業務管理系統的技術架構不同,市面上ERP、MES較好的品牌,未必旗下的PLM系統最好,反過來同理也一樣。企業不應以統一平臺需要,所有系統都上同一個品牌,而忽視各系統的管理特點和技術架構。此外,供應商的服務能力也是企業智能化導入的關鍵,這點在下節詳述。
如果企業對于供應商的能力不是很有把握,也可以參照成熟度模型條款要求,對于關注的業務智能化建設要點,查看供應商解決方案是否覆蓋;對條款的理解,要從“是什么”到“為什么”,明確條款設置的目的、解決的問題,企業有無這方面管理訴求。甚至在大型智能化項目建設前,進行一次成熟度評估,以把握建設需求要點,明確大型智能化建設項目在企業智能制造整體架構的定位;也可在大型工廠建設項目后,進行一次成熟度評估,評估驗證下項目整體建設效果。
注重項目實施導入服務。智能化產線和信息系統包含了較多生產組織管理的邏輯,這些管理邏輯需要導入企業,而不是供應商調試好,安裝在那里,企業就可以用起來;某些通用管理邏輯不適用當前行業,還需要調整方案。評估中發現,有些企業PLM、ERP、MES系統一問都有,設備管理、質量管理、倉儲管理也都說有系統支撐,系統功能很全,但實際上企業導入結果很差,信息系統內無運行數據,導入服務不夠企業沒用起來。包括有些知名品牌的軟件產品,由于實施代理商的服務能力有限,導致企業系統應用不理想。
部分解決方案供應商過分強調解決方案、產品在技術上的先進性,而忽視在企業端的導入場景。供應商講的眉飛色舞,而企業卻在琢磨,你們說的這些高大上功能,哪些我能用得上?效果如何?因此,需要解決方案供應商站在企業視角、場景去融合自己的產品。在實施智能化項目時的“兩化融合”,企業方代表著“工業化”,解決方案供應商代表著“信息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做的是“融合”不是“填鴨”,是生產組織管理思維、方法的融合,將企業調動起來,使智能化項目與企業戰略目標、業務場景融合。比如上面提到的MRP導入,不同企業涉及的管理模式多樣,有些行業產品結構簡單,生產所需主要原料的采購由銷售人員負責,直接根據客戶訂單規格換算出主材用量,在生成銷售訂單的同時下達主材采購計劃,這就需要信息系統導入時調整原有功能。
注重解決方案的柔性適配。解決方案供應商在企業導入項目時,可能遇到多種管理模式和業務場景的企業,針對不同應用場景,解決方案供應商可提供多套系統功能適配方案,以保證產品的快捷、適宜導入,如前所述的MRP物料需求計劃、生產計劃分解等業務。同時,加強產品的“連接”能力,預置多種業務系統和工業設備接口,支撐多種系統集成技術方式,保證與其他廠商系統平臺互聯互通,上云應用可與合作伙伴構建云上生態。
注重持續化提升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需注重產品的持續化、縱深性提升服務能力,可采用分期導入方式。建設項目在運行一段時間后,解決方案供應商可結合發現的生產業務瓶頸,對產線、系統繼續改造優化,深層次拓展,開展項目二期、三期建設。這一過程也可參照成熟度二級、三級、四級條款要求,定階段性目標,提供持續服務。
目前,成熟度二級評估企業大多位于有政策支持的地區,政策可以對成熟度評估所需費用進行補貼,鼓勵企業通過評估積極建設,并建設的更好。一方面這是主管部門對成熟度評估公信力的認可,另一方面也是對評估過程給企業帶來價值的肯定。作為第三方評估機構,如果只是給企業確定下能力等級,那么評估工作的目的只達成了一半;如前所述,成熟度評估的過程更具指導意義,它既是國標的落地性解讀,也是對企業已建設項的審視咨詢,更是一種智能化建設理念、路徑、方法的導入貫標。
這就對第三方評估機構、主任評估師、評估師的評估能力提出要求,評估團隊在初步了解企業情況后,需要思考,通過評估能給企業帶來什么。此外,日常還需加強評估隊伍的知識能力建設,要懂行業管理模式、懂產品生產工藝、懂生產組織特點、懂智能化技術、剖析成功應用案例、了解企業常見的薄弱項,這樣在評估中才能切實為企業發現問題、業務提升提供建議。
此外,由于有政策獎勵資金支持,評估團隊更要保證評估工作的客觀、公平、公正,保證遵守合規的評估流程,統一的評判標準,為政府把好資金關,也請業界進行監督。
評估結果要有公信力,如果企業都為了拿補助走過場,就失去了政策的出發點,最終也少了“認定”的價值。當前部分地區在推行企業智能化診斷服務,這在企業提升目的和作用上與成熟度評估一致,但還是有一點區別。對于診斷,診斷服務商的角色更傾向于提供輔導建議咨詢服務,這會導致企業有時會回避一些關鍵問題,抱著“家丑不可外揚”的心理,反映企業能力水平會有部分失真;由于少了“認定”,有些診斷服務商也不便深究其到底水平如何,企業也錯失了直面一些問題并改進提升的機會。
制訂政策樹典型抓提升。本次參與能力分析的二級企業中,95%的企業來自長三角和珠三角制造業集群中的3個地級市,這些城市的制造業體量大,企業有一定的智能化建設基礎,當地政府主管部門也制訂了成熟度各等級獎勵資金政策;僅有5%的企業為自發申請二級評估,當地未有政策支持。
當前,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還處于貫標推廣的初期,很多企業對成熟度模型、對評估流程、對評估作用還不太了解。因此,在這一階段推廣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導向作用。在政策制訂上,可以借鑒一些模式,先出臺成熟度三級及以上的獎勵政策,即“樹典型”,有利于在當地樹立典型示范企業,其他企業有參照的模板;而發展本地經濟,更大的任務是需要扶持廣大的二級企業,讓更多的二級企業向三級發展,通過制訂二級企業的評估鼓勵政策來“抓提升”,推動本地規上企業開展成熟度評估,這些企業積極性更高、增長空間更大、后勁兒更足。當然如果政策資金條件允許,也可同時出臺二級、三級鼓勵政策。
此外,各地可結合當地產業發展優勢,組織轄區內重點行業企業成熟度評估,對重點行業企業的智能制造能力水平準確把握,發現行業共性智能化提升需求,吸引更適宜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到本地進行服務,推進當地重點行業數字化能力提升。
由于本次參與能力分析的樣本企業有限,分析數據可能有稍許偏差,但反映的一些典型問題還是值得各方關注。此外,目前同一行業的評估企業數量較少,無法對特定行業進行分析,隨著后續各行業評估企業增多,數據準確度提升,會形成針對特定行業的制造能力水平分析。
評估不是終結,是企業繼續前行的基礎和動力,二級企業的智能制造能力水平也是動態的發展過程,隨著評估工作繼續,發現的問題都得到重視并解決,智能化建設將逐步完善,相信國內二級企業的整體能力水平會逐年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達到B+級,并向三級行業龍頭水平不斷邁進。